為什么一個手持設備會識別自己的位置?為什么沒有網絡也能實現定位?說到這,不得不提起全球四大衛星定位系統,那便是美國GPS、歐盟“伽利略”、俄羅斯“格洛納斯”、中國“北斗”。那么關于這四個衛星定位系統你知多少呢?
GPS
移動智能終端讓這個專業的定位系統成了必備硬件模塊,GPS成了定位的代名詞。
GPS全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即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間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經過20余年的研究實驗,耗資300億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蓋率高達98%的24顆GPS衛星星座己布設完成。
這是一個由覆蓋全球的24顆衛星組成的衛星系統,這個系統可以保證在任意時刻,地球上任意一點都可以同時觀測到4顆衛星,以保證衛星可以采集到該觀測點的經緯度和高度,以便實現導航、定位、授時等功能。
全球定位系統的主要用途:(1)陸地應用,主要包括車輛導航、應急反應、大氣物理觀測、地球物理資源勘探、工程測量、變形監測、地殼運動監測、 市政規劃控制等;(2)海洋應用,包括遠洋船最佳航程航線測定、船只實時調度與導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寶、水文地質測量以及海洋平臺定位、海平面升降監測等;(3)航空航天應用,包括飛機導航、航空遙 感姿態控制、低軌衛星定軌、導彈制導、航空救援和載人航天器防護探測等。
GPS與A-GPS
AGPS全稱輔助全球定位系統,A即代表Assisted,指的是一種GPS的運行方式。它可以利用手機基地站的資訊,配合傳統GPS衛星,讓定位的速度更快。
普通的GPS系統是由GPS衛星和GPS接受器組成,而A-GPS在系統中還有一個輔助服務器。在A-GPS網絡中,由于受到接收器工作功率和地理位置的影響而不能獲得理想的定位效果,接受器往往與有著較高功率的輔助服務器通信并接入網絡。雖然與蜂窩系統的覆蓋范圍有關,但由于A-GPS接收器與輔助服務器間的任務共享,所以A-GPS往往比普通的GPS系統處理速度更快,有更高的效率。
北斗衛星BDS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空間段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監測站等若干個地面站,用戶段包括北斗用戶終端以及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的終端。
正式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被稱為北斗二號,是中國的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英文簡稱BDS,曾用名COMPAS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一詞一般用來特指第二代系統。北斗從其試驗系統開始就有其軍事目的,其正式系統也是一個軍民兩用的系統。
伽利略
中世紀有個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牛頓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千禧年前1999年2月歐洲委員會公布了由由歐盟研制和建立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系統由軌道高度為23616km的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工作星,3顆備份星。衛星軌道高度約2.4萬公里,位于3個傾角為56度的軌道平面內。截止2016年12月,已經發射了18顆工作衛星,具備了早期操作能力(EOC),并計劃在2019年具備完全操作能力(FOC)。全部30顆衛星(調整為24顆工作衛星,6顆備份衛星)計劃于2020年發射完畢。
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
格洛納斯(GLONASS),是俄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縮寫。該系統最早開發于蘇聯時期,后由俄羅斯繼續該計劃。俄羅斯 1993年開始獨自建立本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該系統于2007年開始運營,當時只開放俄羅斯境內衛星定位及導航服務;到2009年,其服務范圍已經拓展到全球。該系統主要服務內容包括確定陸地、海上及空中目標的坐標及運動速度信息等。
根據俄羅斯聯邦太空署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2012年10月10日),目前有24顆衛星正常工作、3顆維修中、3顆備用、1顆測試中。
So最后,看一下你的手機里有沒有GPS呢!